周琴飞 浙江省肿瘤医院疼痛康复科副主任医师
“我实在痛得不行了,能不能帮帮我?”在浙江省肿瘤医院疼痛康复科,这是周琴飞听癌症晚期病人最常说的一句话。癌痛,很多肿瘤患者都要经历,刚开始往往被小看,后期被疼痛折磨得受不了了再到医院求助,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
“癌痛也是病,需要尽早治疗!”周琴飞强调,疼痛管理并非只是“开点止痛药”,而是一项系统、规范、充满人文关怀的综合医疗过程。还有许多患者和家属认为,“止痛药会上瘾”“忍一忍就过去了”,这些误区不仅加剧了患者的痛苦,更可能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癌痛不是“忍一忍就能过去”的事,
它需要被正视、评估和规范治疗
周琴飞表示,癌痛是肿瘤患者最常见的伴随症状之一,60%–80%的晚期患者会经历中重度疼痛。“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必须尊重患者的自我评价。医院通常采用‘10分制’评估法,0分为无痛,10分为最剧烈疼痛。如果出现疼痛,应尽早处理,尤其当疼痛评分达到4分以上,影响到睡眠时,就需启动强效镇痛治疗。”
很多患者担心过早使用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羟考酮等),会导致“无药可用”或“上瘾”,宁愿选择忍耐。周琴飞解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癌痛药物尤其是缓释剂型,采用控释技术,使药物在体内平稳释放,既能有效镇痛,又不易产生欣快感,成瘾风险极低。如果一味忍痛,会导致睡眠障碍、食欲下降、免疫力降低,甚至迅速进入“恶病质”状态,患者可能失去接受抗肿瘤治疗的机会。
采访中,周琴飞回忆起一位晚期胰腺癌患者的经历,患者刚被确诊为胰腺癌时,因恐惧药物成瘾和副作用,选择在家“熬痛”,结果短时间内体重下降,病情恶化,实在忍不了,到医院求治时,几乎已经失去了治疗机会。之后经过规范的疼痛控制、营养支持和心理干预后,患者的疼痛得到缓解,食欲和睡眠等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也接受了抗肿瘤治疗,疗效不错。“临床上,这种患者不少。癌痛也是需要被正视、评估和规范治疗的。”周琴飞说。
癌痛治疗是一项综合工程,
需要药物、营养、心理多管齐下
癌痛治疗不仅是用药问题,更是一场需要多学科协作的系统工程。周琴飞表示,除了规范的药物镇痛,营养支持和心理干预同样重要。
周琴飞表示,经常有患者家属担心“营养会喂养肿瘤”,而拒绝给患者加强营养。“这是严重的误区。营养喂养的不是肿瘤,而是患者的生命。”她强调,没有足够的营养支持,正常细胞无法发挥功能,患者会更快进入恶病质状态,连接受治疗的基本体力都没有。
对于疼痛药物常见的副作用,如便秘、恶心、呕吐等,周琴飞也给出了应对建议,例如,80%以上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会出现便秘,这需要患者用药初期就预防性地使用通便药物,还要根据情况调整种类和剂量,甚至结合中药和康复治疗进行综合调理。
但在面对“是否可以用中药外敷、针灸代替止痛药”的疑问时,周琴飞明确表示,这些方法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不适感,但不能替代规范的药物镇痛。
在疼痛治疗中,周琴飞还提到了一种特殊药物——美沙酮。这是一种以往主要用于戒毒的药品,但其实它对难治性癌痛有显著效果。但由于其剂量转换复杂,需有经验的医生严密监控。
“癌痛治疗的核心是科学和规范,任何替代方案都必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而不是盲目相信偏方或自我断药。”对于已经临床治愈但仍存在疼痛的患者,周琴飞建议,不应自行停药或恢复用药,而应返回医院重新评估。“疼痛性质可能已经改变,需要专业的诊断和方案调整。即使是同一种疼痛,在不同阶段也可能需要不同的处理方法。”
在采访中,周琴飞动容地说:“我们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选择生命的质量。晚期肿瘤患者同样有权利获得无痛、有尊严的生活,这需要患者、家属和医疗团队共同努力。”
大咖辟谣:
谣言一:止痛药掰开吃更省钱、实惠。
周琴飞:并非所有止痛药都可掰开服用。非缓释剂型(如依托考昔片)可以掰开,但控释或缓释制剂(如硫酸吗啡缓释片)严禁掰开,否则会破坏药物结构,导致药物迅速释放,无法持续镇痛,甚至可能因血药浓度骤升引发严重不良反应。
谣言二:中医外敷、针灸等可以代替止痛药,效果一样。
周琴飞:中医外敷、针灸等方式,虽在一定程度可辅助镇痛,并降低疼痛敏感性,但其作用有限,通常仅作为西医治疗的补充手段,不能完全替代药物镇痛。此外,并非所有疼痛类型都适合中医外敷或针灸治疗止痛。
谣言三:中药止痛药要比西药止痛药的副作用小很多。
周琴飞:中药与西药均存在副作用,部分中药(如草乌、马钱子)毒性较强。目前,以吗啡为代表的阿片类药物,仍是中重度癌痛的核心治疗手段,疗效明确,而中药在癌痛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和疗效尚未完全明确,无法替代西药。
谣言四:抗肿瘤治疗起效后,就能停止服用止痛药。
周琴飞:抗肿瘤治疗起效并不代表疼痛完全消失,部分患者即使临床治愈仍可能伴有癌痛。疼痛缓解后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量,不可擅自停药,以免出现疼痛反跳或其他戒断症状。
谣言五:疼痛又反复了,患者可以把之前停掉的止痛药直接用回去。
周琴飞:不可直接复用。疾病反复时病情可能变化,所需药物及剂量也需调整。患者应及时就医,经专业疼痛评估后,根据当前疼痛程度选择合适药物,必要时重新进行药物滴定和剂型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