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一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大模型取得了飞跃式发展,引发全球关注。从春节假期由DeepSeek掀起的AI风暴,到日常办公中的智能辅助,生成式 AI 已悄然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消费者研究与零售监测公司尼尔森 IQ 发布的《通往 2025:中国消费者展望》报告指出,新科技、新需求的介入正带来全新生活方式,刺激新的消费方式形成。调研显示,人工智能成为搜索和消费的火热新方式,正在改变消费者的购物决策,多数中国消费者乐意在消费决策中依赖人工智能的推荐和帮助。
今年全国两会,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在政策暖风的持续吹动下,AI 终端产品无疑将成为消费市场的新增长点。
当前,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加速变革消费业态,商品消费更趋绿色化、智能化。然而,AI 智能终端在走入千家万户、提振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并创造新就业岗位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发展阻碍。例如,当前针对 AI 智能终端的补贴政策相对滞后,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对 AI 智能终端覆盖度不够,部分品类限价补贴 6000 元以下产品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 AI 智能终端的普及和产业升级。
为此,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提出了“丰富和优化消费品 ‘以旧换新’ 等政策,推动AI智能终端产业发展”的建议。他提议将包括家庭机器人、AI 学习机等在内的 AI 智能终端全面纳入补贴范畴,并合理设置补贴限价,使其享受与家电同等的补贴。这一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将 AI 智能终端全面纳入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补贴范畴,能够降低消费者购买成本,提高购买意愿,加速 AI 智能终端的普及,让更多家庭享受到 AI 技术带来的便利。
另一方面,合理设置补贴限价,有助于推动 AI 智能终端产业的升级。2024年以来,部分省份在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时,将AI学习机归类为家电中的电脑类目,给予最高20%的补贴,而更多省份则将其归类为3C平板,仅给予15%的补贴且限价6000元以下。这种政策实施与AI智能终端的高技术附加值和创新驱动特性不相匹配,制约了AI智能终端的普及和产业升级。此外,搭载AI技术的手机、家庭机器人、翻译机、办公本等产品也面临类似问题。因此,通过合理设置补贴限价,能加速推动软硬件一体化的 AI 智能终端在消费市场实现规模化普及,也能够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出更多高性能、高品质的 AI 产品,促进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
中国已正式步入 AI 应用元年,这不仅体现在亿级的AI产品用户规模,更重要的是,AI 正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AI 技术不仅赋能工业制造与科学研究,更全面渗透至日常生活领域。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和消费市场对 AI 产品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刘庆峰的建议有望为 AI 智能终端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我国在 AI 消费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