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百年史,传承中国红
----红色文化感悟红色精神
刘云1a,刘宇杭1a,熊阳益1a,吴褀1a,周行涛1a,孟祥鑫1a,马晓龙1a
(1.浙江理工大学,a.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杭州310018)
摘 要: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为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从实际实地角度出发,了解并学习家乡的红色文化,本小组从社会实践与社会调研两大方面出发,分别从浙江、安徽、湖北、陕西、河南、吉林六省探寻当地的红色精神,并且对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知晓程度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弘扬红色文化,让越来越多的人知党爱党,从中不断汲取动力,在伟大的新时代征程中提供动力。
关键词:红色精神,英雄城市,缅怀先烈,革命力量,志愿战疫。
2021年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100年前开天辟地敢为天下先的共产党人,在嘉兴南湖红船点燃的星星之火,形成了中国革命的燎原之势,使四海翻腾,五岳震荡。我党从这里,逐渐走向全中国,由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群众走向胜利摆脱贫困的党,嘉兴红船后,红色故事始。一代又一代的红色革命先烈在中国大地上谱写了一个有一个的红色故事,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习红色思想,传承红色精神,传承历史责任与使命,为了祖国的振兴贡献力量。
一、红色之城孕育红色精神----延安与武汉
英雄的城市孕育英雄的儿女。在中国的近代革命史中,城市见证了我国的兴衰发展,也见证了一批批的英雄儿女奋勇当先不惧生死的红色精神,延安与武汉可谓是红色圣地。延安,是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老一辈无产阶级额革命家在此生活了13个春秋,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延安精神;武汉,在中国近代革命斗争的洪流中,一次又一次肩负起维护祖国安危、民族兴亡的重任。为此本小组从实地参观两座红色城市,感受先辈们的功绩,学习红色精神。
(一)探索延安-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延安,一座北国边塞的古城,一方贫瘠而又神秘的黄土地. 延安,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一部光照日月、启迪后人的经典. 在1935年至1948年的十三年间,中国共产党曾在这里落脚、锤炼,又从这里出发,走向全国胜利.党在这里从幼稚走向成熟,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从这里高高举起……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有过不寻常的经历;这里的每一处遗址,都留下了动人心弦的故事。
1937年3月23日至31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就是延安会议。这次会议可谓是红军的转折点。这次会议的意义重大,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会议。出于对红色记忆的崇敬,我来到延安这座城市,仰望这个革命圣地的所散发出来的光辉。
我们现在能通过参观延安博物馆,来感受当时延安圣地所散发的革命的红色气息。在延安博物馆,参观两万五千里长征和小河会议议址的人数是最多的。抚触历史,让人唏嘘, 1935 年10月19日,衣衫褴褛的红军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到达陕北, 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入驻延安, 从此荒无人烟的陕北高原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 成为亿万优秀青年魂牵梦萦的圣地。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从这里走出, 毛泽东思想形成体系并日渐成熟, 实现第二次国共和作, 共同抗日,延安创造了中国革命的奇迹, 谱写了中华民族全新的历史。
历史长河奔涌不息,改革发展任重道远。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是时代的弄潮儿,身处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心中充满了对陕西延安这座城市的敬仰,对毛主席朱德将军的敬仰,紧跟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用自己的力量去弘扬红色文化,追寻红色记忆,建设美丽家乡。
古老的城市不老的心,延安这座城市可谓是风韵犹存,让我们带着她淳厚的红色经典故事,走入千千万万家,我们坚信,红色精神的花朵将会盛开在中国每一个人心中。
(二)拜访武汉--敢为天下先的武汉精神
武汉,因为2020年的疫情,被全国所关注。作为新冠肺炎的疫情中心,这里产生了全中国最多的病例,无数医生护士奋战在在抗疫一线,正如抗疫纪录片《英雄之城》说的:“有人,在面对恐慌和未知时勇敢拉响警报;有人,在举步维艰的条件下与死神争分夺秒;有人,在困境中守望施援,重唤人们对美好与希望的向往 。”这些,都是英雄。而历史上的武汉,更是英雄辈出,武汉精神更加深入汉江三镇人民的心。
自近代以来,武汉一直是中国历史舞台上的重要角色。洋务运动,张之洞在汉阳建立汉阳铁厂,为中国第一家钢铁企业;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建立湖北军政府,推翻清朝统治;八七会议,汉口会议,反右倾机会主义。这些,都是近代中国发生在武汉的重大事件,而其中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影响最深远的,当属八七会议。
国民党在武汉和上海分别发动了屠杀共产党人的政变,面对国民党反动派举起的屠刀,中共中央政治局于8月7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在这关乎我党生死之际,八七会议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撤销了陈独秀的职务,选出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确立了革命的的正确方针。同时,也是在这次会议,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重要论断。正是这个重要论断,为后面南昌起义,我党建军提供了理论基础。
八七会议在我当历史上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给当时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如今,当年八七会议会址早已毁于战火,武汉政府依托旧址在当年的会址建设了八七会议纪念馆,一次来纪念这场重要会议。纪念馆前,当年英雄早已不在,前一辈的英雄已逝去,而如今的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的时代,正如冰心《去国》中所说的:“时势造英雄”。我们新一代的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精神,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更因追寻红色文化,争做时代的弄潮儿,争做新时代的英雄。
英雄城市出英雄,“敢为天下先”的武汉精神伴之以雄厚的红色底蕴,燃不尽的希望之火激越着这座城市里的人们,也照进了全中国人的心里。
二、红色历史追溯红色记忆----皖南事变与细菌战
革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人牺牲,总会有人为了革命死去,这些已故的烈士是我们青年学习的榜样,他们用自己的一腔热血,为了革命的胜利能够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了缅怀先烈们,本小组从皖南事变与细菌战纪念馆两部分出发,追忆先烈们的英勇事迹,感受红色历史本身所具有的迷人魅力,学习他们的大无畏的红色革命精神。
(一)追寻红色事迹,缅怀已故先烈--安徽宣城皖南事变纪念馆
在鄂豫皖地区有这样一支红色队伍,在抗日战争时期深入敌军后方,在游击战争中不断发展和壮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支强大的革命队伍。但在1940年10月19日,国民党党军公然提出无理要求,要求我方北上。虽然我党拒绝了这一无理要求但为顾全大局,仍答应将皖南新四军部队开赴长江以北。而国民党当局无视我方行动,公然对我方转移部队进行突袭。
在战斗中我军与国民党军队激战七天七夜,我军伤亡惨重,终因众寡悬殊, 弹尽粮绝,仅有两千人冲出包围,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在这次战斗中,中共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政治地位和在全国人民中的声望。并且在军事上,凝聚了更多同仇敌忾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在进行了争锋相对的斗争中,坚持抗战,打破日伪军的封锁。
我和我的同学在“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旁献上了花圈,在低沉的哀乐声中为烈士默哀。在这次参观中,我们接受了一次革命的洗礼,净化了我们的灵魂,也强烈震撼了我们的心灵。在当前形势下,传承革命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其次我们要学习他们不怕牺牲,义无反顾的大无畏精神。最后,尽管当下的我们丰衣足食,但都是前辈用血肉换来的,少不了他们的牺牲。所以,我们要珍惜当下的生活,积极面对当下的困难和挫折,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文化,争做时代楷模,为国家,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红色的精神红色的心,正如烈士陵园内祭坛上常年不熄的火焰一般,你我心中那束永不熄灭的红色烈火,也必将照亮我们所有人前行的道路。
(二)探寻红色地标,感悟革命精神--浙江衢州细菌战纪念馆
衢州,这座在细菌战中饱受灾难的千年古城,成为日军侵华罪恶史的重要见证地,至今仍在诉说着这段难以忘怀的伤痛……
1940年盟军在衢州扩建空军基地,以便轰炸日本本土。日本陆军大本营为阻止这一计划,命令派遣军总司令部对衢州等地实施细菌战。面对当时的惨烈情况,中国共产党人不惧危险,迎难而上,哪怕是付出了生命,也要照顾好人民群众。同时,在细菌战中,千千万万的人民并没有被打倒,他们的心中仍然充满着激情和信心,他们相信党能够带领着他们走出困境。
为纪念衢州细菌战遇难同胞,牢记侵华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衢州市在罗汉井街侵华日军细菌战受害区遗址的门外竖立了一块“铭记牌”。随后,以杨大方等细菌战亲历者和受害者后人为首,在衢州首批细菌战遇难者黄廖氏的故居——罗汉井街,建起侵华日军衢州细菌战受害者纪念馆。
展览馆内最让我看了揪心的是许许多多细菌战受害者的照片,他们虽然熬过了七十多年前那场惨无人道的战争,但创伤从未远去。他们每个人的身上都留着明显的痕迹,有的人皮肤溃烂,有的人甚至已经失去了双腿。
时间再往后走,细菌战遇害者及死难者亲属,成立衢州细菌战受害者原告团。邱明轩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 ,编辑出版《罪证》等书,支持原告团对日本政府的诉讼之路。虽然细菌战的黑暗让人难以接受,但好在中国的光明最终还是一点点地照了进来,千千万万的党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让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得到了保障。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时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团结一心、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历史永远不该被后人忘却。是前人承受了痛苦和洒下了鲜血,才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他们为我们铺就了通往和平的道路,我们更应该牢记历史,发扬先烈们的精神,不断努力,为后人铺就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前人的鲜血洒尽,方有后人的肥沃土地。新时代里,你我须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而唯有做到这点,也便能将先辈们可歌可泣的故事与精神,传承下去!
三、红色革命彰显红色力量----将军渡
黄河九曲十八弯,在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孙口镇拐了个九十度的大弯。而在水土交汇处的南堤上,入眼可见的是高耸入云的纪念碑、气势磅礴的纪念馆、栩栩如生的浮雕碑长廊、稳如泰山般的黄河长堤……
这便是将军渡,原名为孙口渡,一个无人知晓的古老渡口。这里,记录了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天堑的传奇故事,迎难而上、不畏艰险的“渡河精神”由此而来。当你直面涛涛黄河时,当你漫步在将军渡广场时,当你的指尖掠过那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浮雕时,感受到革命先烈们强渡黄河时那不屈的信念与誓要为人民带来解放的强烈欲望时,你的内心将会为那坚强、不屈、奉献的“渡河精神”而震颤不已。
纪念馆共分8个展厅,分别为序厅、战略态势、渡前准备、强渡黄河、渡后战役、人民支前、英雄儿女、深切怀念。馆内中央,横放着一艘木制大船,船名“爱国号”,相传当年刘伯承与邓小平两位将军便是乘坐“爱国号”强渡黄河的,孙口镇各小学的孩子们经常会来到纪念馆,围在木船边上听老师讲授红色故事,木船带着他们划进历史,更驶向未来。那段艰难渡河的故事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孙口人,那强烈的坚强、不屈、奉献的“渡河精神”影响了一个又一个台前人,他们由此前行路上不惧任何黑暗!
在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军民团结、浴血奋战凝成的“渡河精神”,已成为台前继往开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动力源泉。大军渡河,也是对共产党与百姓之间羁绊的一次质检,大军的成功更是离不开百姓的支持,当年为了支持刘伯承邓小平渡河,台前人民可谓是掀起了参军和支前的热潮,无数驾船好手冒着枪林弹雨协助红军渡河,村民们冒着敌军炮火的阻击与多架战斗机的轰炸,护送战士们渡河。
刘邓大军渡河以后,在“渡河精神”的影响下,一万两千余名台前儿女从孙口出发,出动牲畜400余头,担架1200余架,车辆200余辆向南出征,足迹遍布江苏、山东、安徽、河南五十多个县,行程近万里,为我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重要的贡献。
时光飞逝70余载,但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故事,却始终萦绕在台前人脑中久久挥之不去,那“渡河精神”将无数台前儿女塑造成了可敬的爱国先驱。
冬日的暖阳洒在“将军渡”,看滚滚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那波澜壮阔的历史涛声,在人们的耳边经久不息地回响。
四、红色战疫谱写红色青春----对抗新型疫情
新冠疫情的爆发,让2020年变得不平凡,武汉疫情的爆发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在党的正确指挥下,封城建方舱,防控调力量,短短三个月结束了武汉的疫情,但是随着国外的疫情扩散,我国的疫情也呈现出多点爆发趋势,在疫情地区身穿红色马甲的志愿者们,成为疫情防控的基层力量,大家汇聚在一起成为阻击疫情的磅礴力量,因此本小组从吉林省志愿者抗疫与全国抗疫两方面调研红色战疫精神,用实际行动,发扬暖心力量。
(一)红色志愿温暖人心
随着2020年疫情常态化的转变,我国的新冠疫情呈现出多点爆发的趋势,年关将至一场非比寻常的传销课,致使在短短几天内长春、通化、松原,三地爆发疫情,各地也开展了疫情防控的最高管控措施,我们调研小组有幸参与了松原市的疫情防控志愿活动,从实地现场感受到疫情防控下的红色战疫力量与精神。
在本小组参与的防疫志愿活动,亲身体会到了基层防疫的力量,所在的志愿者团队连夜在第一时间内对所属辖区内的一千余名居民进行健康监测,测体温分发防疫物资,发放社区防疫通知。随着疫情的进一步发展,松原市也执行了封城全民核酸检测,在此期间作为防疫志愿者的我们穿上了“大白服”,从真正的意义上开始接触新冠疫情,虽然我们的心中也会有对于疫情的恐惧,但是身为志愿者的我们,明确自己心中的责任,此时的恐惧就是我们战胜新冠疫情的动力,我们肩负着志愿者红色袖标,协助医生护士们做核酸检测,通知各个小区居民楼的居民外出采样,维持现场秩序。一天的工作下来,嗓子已经喊到说不出话,虽然此时室外温度已经接近零下二十度,但是在隔离服的包裹下,我们的身上都充满了汗水,脱下隔离服,汗水淌到了地上,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的条件下,在市防疫领导小组的引领与医护工作者、志愿者与党员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核酸检测五天内全部完成,无阳性报告,这为后期疫情的防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全部工作结束的那天,我们回到大本营基地中,总结这场疫情,面对鲜红的志愿者旗帜,觉得这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我想这就是红色抗疫精神。
同在红旗下共护一个家,红色志愿精神坚强而伟大。疫情面前我们每一个民众是多么渺小无力,虽然心中有恐惧,但是我们战胜疫情的决心不灭,“随时待命”的口号表达出广大志愿者面对疫情,他们招之而来热情激昂,他们运送清点物资丝毫不差,帮助医护工作人员做好交接工作;卡点值守,他们引导居民遵守疫情防控规定,居家隔离不外出,把疫情传播风险降到最低;维持秩序,全民核酸不仅仅靠的是医护工作者,更离不开志愿者们的助力合作;信息登记,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让防疫工作更高效。志愿者们作为年轻的“守护者”,用身上的“志愿红”诠释着责任与担当,用无私与奉献温暖了整座城市,用刻苦坚韧与顽强的精神,共同筑起红色青春长城。
(二)全民战疫志愿力量
正如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抗疫没有旁观者,更没有局外人,没有一个省,一个人可以独善其身。面对传染性强,危害性大的新冠病毒,一个人的感染就有可能危害一个家庭甚至一座城市,因而唯有全国人民一条心,相互援助,国家才能将资源合理配置利用,提升资源的利用率,进而战胜新冠病毒,取得大局的胜利。疫情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重申了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论断,明确指示着人民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巨大优势。
一个个小小的我,于泱泱大国而言或许显得微不足道,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在祖国危难时刻将自己奉献给祖国的决心。因为我们知道九十多年前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就已经燃起过无数团星星之火,尽管看起来万分渺小,但终成燎原之势,燎尽歪风邪气,镇住宵小,开创新中国的盛世蓝图。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以前的以前给了我们经验与教训,未来的未来需要我们继续前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总有一些精神化作民族记忆融入骨髓,化作民族精神永世传承。今天,当中华民族再一次面对危难之时,曾经守护华夏的前辈们固然已经不在了,但他们的后代已经长大,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今天,我们肩负起战胜新冠的任务,站在了抗击疫情的最前线,站在调度物资的后勤,站在疫情外交的新闻发布会上,甚至是站在了居家隔离的底线上,我们固然能力不同,站位不同,但我们无疑是站在了自己应该的位置上,我们就好像是一团团星星之火,虽渺小,但足够坚韧,我们也已经渐渐形成燎原之势,无论是小小的我们还是省市之于这个国家而言,又或是国家之于世界而言,都好比于火星之于烈火,在面对危难之时都会形成燎原之势,焚尽世间污秽。这便是当代的我们给先辈们的答卷,给时代的答卷,七十年后祖国安好,盛世也必将如你们所愿!
五、红色精神引领红色青年----家乡文化红色调研
青年一代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今时代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的未来掌握在青年人手中,而大学生群体是这一群体的首要代表,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因此调查大学生对家乡红色文化的知晓程度,成为本次实践活动的重要流程之一,因此本次调研从对家乡红色文化了解程度,对党的了解程度,以及各种红色活动参与程度等角度进行分析。
本次调研共采集了一百多份样本,并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无论年级,都比了解家乡的红色文化,对党的历史也有了解;而且在思想上50%的同学认为红色文化与生活息息相关;超过一半的同学对家乡的红色景点也有着较强的兴趣;80%以上的同学认为宣传红色文化是有必要的......
这以上的种种数据都说明了,红色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并非是不感兴趣的,大学生们要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学习红色历史文化,才能体会到老一辈革命人的创业艰辛。自觉宣传红色文化知识,营造出传承红色文化的良好氛围,让更多的人收到熏陶,我中华儿女都要铭记历史,铭记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敢为天下先的红色精神,持续学习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努力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为宣扬红色精神,在进行完实践活动后,小组制作了宣传家乡红色文化的推送,得到了许多同学的一致好评,拜访红色圣地,缅怀革命先烈,领悟渡江精神,聚集抗疫能量,这些都是我们当代的青年人需要做的,学好红色文化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与信念、培养爱国情怀,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
了解家乡红色文化,体会其中的红色精神内涵,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是责无旁贷的。英雄的城市孕育英雄的儿女,武汉与延安两座城市见证了我国红色历史的发展,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敢为天下先的武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与传颂;革命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革命就会有牺牲,缅怀先烈铭记历史,学习老一辈人英勇无畏的精神,勿忘国耻;人心齐则泰山移,疫情防控不是小事,志愿战疫体现了群众的不怕艰难的志愿精神,让鲜艳的志愿红温暖了亿万人民的心,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探寻家乡红色文化,传承中华红色基因,让我们行动起来,让红色经典铿锵的音韵再我们耳边回响,经典承载的光辉岁月必将为我们后人世代传唱。
峥嵘百年史,传承中国红。当东方的雄狮缓缓苏醒,当新时代巨轮的汽笛声悠扬作鸣,当每个中国人心中将闪耀起希望之光,并深刻体会百年来无数先烈所创造、所传承、所发扬的红色精神时,这片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红色的火焰必将生生不息,亘古不灭!
这盛世,如你所愿!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浙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浙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凡注明来源为“中浙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浙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