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筑梦小队的成员对路上彝族人民所穿的传统服饰以及彝族的建筑和历史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向阿鲁瓦凯询问着一路上所看到的彝族特有文化的起源。在采访的过程中,阿鲁瓦凯所描述的彝族民俗、文字、建筑、服饰等文化要素如一幅长轴缓缓铺开。
毕摩房是彝族传统民居房。彝族先民用泥土、竹子、木头、树皮建房,屋顶以整棵的木材一根根铺底,然后在上面铺上柴草、松针之类,最上层铺上黏土用木棒锤实。这样不漏雨,又冬暖夏凉,有较好的隔热性能和防火性能,可以自然地调节昼夜温差,住在里面冬暖夏凉。


通过阿鲁瓦凯的讲述,筑梦小队了解到了很多彝族的文化,了解到也有许多当地人民在为保护这些传统做着自己的努力,教授彝族文字,坚持手工制衣,传承以毕摩为主干的文化……彝族的文化,依托彝族人民骨子里的坚守,得以一代代传承。
从看得见的服饰到看不见的语言,人们在传承中寻找自己的归处。斗转星移,我们祖先的智慧和文化又这样在寻找中代代相传。因为有了这些薪火相传的传承人,它就是一股泉或者一团火,真正的火不会熄灭,真正的泉不会干涸,深刻与厚重的原始文化,鲜明的地域特性,历史传承的多重品格,幻化成悠远绵长的曲调。

余音袅袅,将一份心灵之歌在时空中渲染,成就一方地域的艺术之魂,化作丝丝缕缕的真情告慰,溶入中华民族精神里面,那万载不老的精神血液之中。
浙江理工大学 汪金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