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许国,何不可为
总有一批默默无闻的人,他们坚守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不论有多艰难,永远义无反顾,以身许国,何时不可为。
周刚先生将周世勤爷爷与刘月辉奶奶的故事与“点灯人”娓娓道来:爷爷曾在部队里服役,一年多后就退伍回乡准备考大学,大学毕业之后去了林业调查规划大队。爷爷和奶奶是在大学暑假时认识的,之后爷爷作为林业员,带着奶奶走遍了中国山水的每一寸土地,他先被分配到了东北,后辗转又去了云南。在云南的时候,奶奶负责带孩子、做家务,那时候日子很艰苦,一家人住在竹楼里,缺粮食的时候就吃核桃,核桃很油腻,吃多了很容易拉肚子,但就是这样,奶奶也没有抱怨什么,奶奶觉得一家人能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直到爷爷被调到金华,二老的工作和生活才逐渐稳定下来。
图:“点灯人”与周刚先生聊天
周先生说,二老退休后在日常的电视报道中了解到遗体捐献,认为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善举,便联系了浙江省红十字会,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问及周先生是否同意爷爷、奶奶的遗体捐献意愿时,周先生说道:“这是二老的决定,我当然会尊重他们。遗体捐献本身就是在做好事,正是因为那些无私奉献的捐献者们,基础医学事业才得以传承延续。”
寻生之光,照亮医路
遗体捐献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将瞬间化作了永恒,平凡也因永恒而质变,成为了伟大。
倪曼君奶奶及其丈夫朱长华爷爷早在几年前便签下了遗体捐献协议。聊天过程中,奶奶提到自己与爷爷是大学校友,毕业后又分配去了同一个地方工作。缘分就是这样兜兜转转。一起经历过几十个风风雨雨的年头,如今爷爷走了,奶奶与我们再次聊起那些与爷爷的过往,心中当也是盈满了怀念与欢喜。
图:“点灯人”听倪奶奶讲故事
对于遗体捐献这件事,奶奶说,“国家社会需要,那我就捐了。”简简单单一句话,是多少人都无法匹及的。奶奶甚至乐观的认为,若有一天自己走到了那一步,希望孩子不要在自己的身上花费太大的精力,也希望中国可以早一些施行安乐死。奶奶说,自己这样想并不仅仅是因为想要少一些痛苦,更重要的是自己觉得那样捐献遗体能够让我们这些从事医学事业的学生、老师、研究者得到的遗体更有研究价值。奶奶对于学术的理解,对于医学的贡献实在让人感动,奶奶甚至清楚明白的告诉我们,医学想要前进,在遗体上的研究是不可缺少的,近距离的研究和实验是帮助我们医学生更好进步的最好办法。
备尝艰苦,奉公克己
我们的一生,或高潮迭起,或暗潮涌动,但最终的最终,归于平静,柴米油盐酱醋茶。人生而平凡,却终究伟大。
在张贤胜先生谈话中得知张惠珊爷爷在医疗并不完善的年代自学医术,成为了村里的“赤脚医生”,从医数十载,始终恪守本心、兢兢业业。张先生还说到,他爷爷是他人生的指路人,教会了他许许多多为人处世的真谛,小到日常饮食,大到学习生活,这些道理让他终生受用,张先生一直视爷爷为榜样,认为他是不平凡的平凡人。
图:“点灯人”为张先生量血压
早在十多年前遗体捐献观念尚未普及时,张爷爷就已经做出了捐献遗体的决定,或许是同为医者,张爷爷希望自己生后也可以为医学事业做出一些努力。“我们都尊重、支持爷爷的意愿。希望你们善待他们,好好利用这份资源,好好研究,为医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不辜负这些遗体捐献者们。”张先生如是说道。
德兰曾说过:“我们都不是伟大的人,但我们能够用伟大的爱去做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平凡的人,一生中也许都没有辉煌的成就,耀眼的业绩,掷地有声的誓言,但是有一片赤诚的心。三位捐献者都是平凡的普通人,但他们为医学事业发展的无私奉献精神成就了不平凡的人生,他们因为不平凡的坚守,所以闪耀出夺人眼球的风采。
一棵树会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会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也会唤醒另一个灵魂。“点灯人”仍在继续前行,我们相信终有一天遗体捐献会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在人间遍地生花,生生不息...... (供稿: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学生医疗咨询服务队 编辑:肖敏婧 摄影:徐向前 沈倩竹)
图:“点灯人”与倪奶奶合影